TEDx「專注漏斗」:利用「拖延」,讓明天的時間倍增

Vanessa
Feb 8, 2021

--

攝影師:Krivec Ales,連結:Pexels

《贏在拖延術》作者Rory Vaden:
「這世界根本沒有時間管理,只有自我管理。」
(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ime management. There is only self-management.)

或許你很想反駁上面這句話,先等等,讓我們一起想想看下面兩個問題:
為何我們學會更多時間管理的策略,壓力卻仍居高不下?
為何我們總是被時間追著跑,即便專家們發明越來越多時間管理工具?

再試想一下,如果你著裝好準備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,出門前可愛的女兒抱著你的大腿,眼眶泛著淚水、委屈巴巴地求你在家陪她,是否會有一個瞬間想要放棄早已計畫好的行程呢?

時間管理不只與工具、訣竅有關。事實上,我們如何運用時間並不完全按照邏輯(Logic)走,還會受到情緒(Emotion)影響。

我們如何運用時間並不完全按照邏輯(Logic)走,還會受到情緒(Emotion)影響-Photo by Morgan Basham on Unsplash

今天要介紹的影片為2015年TEDx演講「如何加乘時間(How To Multiply Your Time)」,講者為羅利.魏登(Rory Vaden),其著名著作《贏在拖延術》提出「倍增時間拖延術」,利用「正確的拖延方式」,把今天的時間用在能讓明天有更多時間的事情上。

18分鐘半的演講,羅利.魏登帶領大家了解時間管理策略的演進,並提出一套嶄新的時間漏斗,協助提高效率與生產力,成為事半功倍的速效者。

現在就帶來看這段影片的重點吧!

本文將呈現:

👉講者介紹
👉時間管理迷思
👉時間管理模式演進
👉專注漏斗(本篇文章重頭戲!)
👉個人心得

💡講者介紹

羅利.魏登(Rory Vaden)對於克服拖延、改善自律以及增加生產力的精闢見解,使他有了「自律策略家」之稱號,每年受邀至頂尖機構演講超過五十場,更登上歐普拉廣播、CNN新聞台及《富比士》(Forbes)等各大媒體。著有《拾級:締造真正成功的七步驟》、《贏在拖延術》等書。

專注漏斗的原著作:《贏在拖延術》

💡時間管理迷思

如同文章開頭所說的,這世界沒有時間管理,因為時間根本不受我們控制,只會不停地流逝。

唯有透過自我管理,對時間具備3D思維,才有機會「投資」時間,創造出像複利一樣的魔法。

💡時間管理模式演進

從古至今,人類皆活在一個講求將時間效用最大化的世界。講者羅利.魏登帶大家快速瀏覽一下時間管理模式的演化。

一維時間管理:效率(Efficiency)

約在五十、六十年代,人們開始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,此階段專家們提出的理論多是專注在「效率」:如何運用工具、科技、訣竅來加速完成待辦清單。但因為講求「加速」,導致人們每天活得像轉輪上的倉鼠。

二維時間管理:重要性(Importance)、緊急性(Urgency)

到了八十年代,管理大師及經典書《與成功有約》作者史蒂芬.柯維 (Stephen Covey)提出著名的「時間管理矩陣(Time Management Matrix)」:此系統透過「重要性」及「緊急性」,將任務分成四個象限,並給予每件事情優先順序。

雖然這個系統已相對完善,但缺點是無法創造出更多時間,更像是雜耍球一樣挪動時間(第七順位的任務挪到第一)。

三維時間管理:意義性(Significance)、重要性(Importance)、緊急性(Urgency)

到了三維模式,專家們加入了「意義性」的面向,並優先考量這個因素。舉個例:

二維思考模式:「什麼是今天最重要、最急迫的事?」
三維想的則是:「今天我要做什麼才能讓明天更好?」

三維模式的目標在於「兼顧情感的狀態下,投資今日的時間,並為明天創造出更多時間」。

💡專注漏斗 (The Focus Tunnel)

講者羅利.魏登創出這套三維模式的漏斗,每件事都要先經過層層關卡,篩選出最終留下來的才是你要做的,其他一律都擺一邊。

這麼強的系統,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吧!

原圖取自TED演講影片

第一層:排除 (Eliminate)

思考:這件事值得花時間做嗎? (Is it worth doing?)

當接收到一大堆任務時,第一步驟絕對要先篩選,若有些事並不值得做,請學會勇敢說「不」。想想看,只因不敢拒絕,付出的代價是犧牲自己去成就別人,值得嗎?

第二層:自動化 (Automate)

思考:這件事可以自動化、系統化嗎?

如果現在花點時間建立一套系統,可以為未來省下更多時間,這件事就值得去做。如同金錢複利一樣,時間也會透過自動化被複利(Compound)。

第三層:外包(Delegate)

思考:這件事一定要我做嗎?是否可以外包?

時間一去不回,學會善用別人的時間,騰出更多自己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。

對於有些主管或領導者,請拋開完美主義,多讓出一些機會給下屬們,不要事事都攬在自己身上。一開始他們肯定會表現不如你,但相信多幾次磨練,他們總有一天也能獨當一面。

小插曲:講者跟大家保證,所有事都是可以外包的。出生在單親家庭的他,小時候吵著要爸爸,媽媽就叫他自己去外面找一個爸爸。結果最終真讓他牽線成功,如期有了繼父。

第四層:專注(Concentrate)或拖延(Procrastinate)

思考:這件事一定要現在做嗎?是否可以拖延?

如果有急迫性,那就現在專注去做,把全部注意力和時間聚焦在這個任務。

專注去做,把全部注意力和時間聚焦在這個任務 — Photo by Santi Vedrí on Unsplash

如果沒有急迫性,那可以選擇「刻意拖延(Procrastination on Purpose)」。但注意,這裡的拖延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,例如:假設要出國留學,但因為疫情問題而暫緩,這是一種耐心的表現。絕對不要因為心情不對而去拖延,這是一種失敗的表現。

而這些被拖延的任務,最終又會回流到第一層排除的步驟。有些事情可能過一段時間而有所改變,重新被漏斗檢視時反而會在不同階段被篩選掉,最終只會留下那些真正需要你去做的事。

💡個人心得

第一次接收到這套理論是在半個月前,在當時,我使用的時間管理方式正是前面提及的「時間管理矩陣」(我個人喜歡叫它時間四象限),這套系統真的很好用,能幫助你排列任務優先順序,避免自己瞎忙一些不重要的事。

只是用久了卻發現這套系統有個小缺失:沒有一個淘汰或暫緩的機制。非常不緊急或較長遠的目標,例如:旅遊五十國、創業、到國外學語言,因為是未來的夢想,現階段也沒有打算要著手經營這塊,卻始終留在待辦清單上,只是一再被挪到最後。

羅利.魏登的專注漏斗解決了這個問題。他的「拖延」理論:「你不是不做,只是在等待更好的時機去做。現在不做,只是因為現在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。」,這句話深得我心。

分享一下近期用專注漏斗的心得吧!

個人覺得第一層的排除最基本也最重要,學會說「不」、拒絕過多的無效社交,為我節省出大量時間和金錢,更免除每次答應邀約後又懊悔時間不夠的矛盾心理。

第二層自動化,除了用在每個月分離帳戶、股票到價提醒外,我個人延伸解釋成建立一套SOP,將工作和生活規律化、步驟化,就能減少選擇和認知疲勞。

第三層外包,目前都是用在晚餐。以前每天晚上思考要買什麼菜後,還得花時間煮它,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。現在就乾脆直接夾自助餐,快速又便利,更省去採買及挑菜的時間。

第四層有了拖延的選擇,讓我能更清楚區分每件事的緊急性,避免一心二用,更能強迫自己一次就專注於一件事。

推薦這段影片給待辦清單過長卻又找不到解決方法的各位,透過這個漏斗,時間管理不再只是講求效率、把每件事都做完,而是能考慮到個人情感需求,並有系統地篩選出現階段對你有意義、有幫助的事。

🎉好消息🎉

最近本人搬新家囉~

搬到屬於自己的部落格平台1%人生成長手札,這裡將逐漸減少更新囉。

若想要持續獲得最新閱讀筆記、學習資訊及股票分析等訊息的朋友們,歡迎大家繼續關注、一起學習更多吧!,💪💪

👏感謝閱讀👏
首先很感謝你願意撥空閱讀此篇文章
若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,歡迎拍拍手讓我知道,也歡迎留言或分享給更多的人。
若想更深入認識專注漏斗,可閱讀原著作:《贏在拖延術》,有興趣可以到博客來試讀唷!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